導讀:都知道,未來社會是數字化的時代,但最近網上涌現了各類顛覆人們認知的數字化方案。
都知道,未來社會是數字化的時代,但最近網上涌現了各類顛覆人們認知的數字化方案。
今天,筆者在朋友圈看到一張圖。內容如下:
網友評論:IoT不僅接地氣,還可以接地府
當然,這樣的案例也就圖一樂。不過,關于IoT方案在傳統行業的應用新聞,卻是真的越來越多。
近日,杭州靈隱寺“智慧寺院”應用場景上線。上個月,該寺還成立了首家佛教數字賦能研究中心,旨在對現代寺院的智慧管理及數字化升級進行探索、實踐。
靈隱寺和尚講解智能管理(圖源:網絡)
近年來,寺院的商業化已是大勢所趨,在前幾年火熱的電子功德箱等產品得到廣泛應用后,如今寺廟直接裝上了一套管理系統。由圖可見,智慧寺院系統不僅可進行游客統計,還能對車輛、疫情等進行管控,甚至可以監測上香、用膳等服務情況。
這也引來不少網友的關注。有網友打趣地評價道“產品經理出家了”,“從此方丈智能修行”,“大數據求簽”、“人工智能算命”、“元宇宙投胎”等。從這類評價也不難看出,人們對商業化的佛教其實已見怪不怪。不過對物聯網從業者而言,它其實是一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案例。
只是這也不由得引人思考,將傳統產業入網互聯,將意象化的事物具象化,是否讓它們失去了靈魂呢?
傳統產業+物聯網
是商業噱頭還是切實需求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物聯網為傳統產業帶來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而在高新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產業主要表現出的需求乏力、品牌效益不明顯、競爭過度、產能過剩等問題日益突出。若不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傳統產業很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也因此,不少傳統產業已在進行數字化轉型。
在工業級物聯網上,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不小成功,尤其在智能制造方面。目前很多企業已將工業機器人等生產設備和網絡大數據結合,監控生產全過程,并通過對生產數據的收集來進行改良和優化。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無人化工廠。
除此之外,在石化、鋼鐵、服裝、家電等領域,物聯網的賦能都已滿足了各產業的切實需求。
智能制造(圖源:網絡)
但另一方面,在消費級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上,也不乏一些令人語塞的例子,尤其是當物聯網技術輻射到玄學或其他冷門領域時。除了智慧寺院,近幾年火爆的還有大數據求簽,AI算命,元宇宙投胎等等。
從技術上來說,AI算命和大數據求簽這類應用,能夠比傳統測算方法更加準確。在過去兩年,AI算命是現象級、刷屏級的熱門產品,有人評價它是“古典周易和人工智能的完美融合”。
但接觸過的人都知道,算出的結果都是大同小異的模糊化描述,適用于每個人。并且早已有人深入調查過這個產業,從AI算命軟件賣家口中得知,“報告結果是從軟件自帶的數據庫里出來的。換句話說,數據庫里是大概有幾百條數據。其實這些描述你運勢的話都是咱自己編的模板,不可能準。”
人工智能占星術(圖源:網絡)
但其實可以放下準確度不談,畢竟在這類傳統產業里,人為算命也不一定真準,實地求簽也不一定能得到好運。因為究其商業邏輯,它們其實帶給消費者的,是一種氛圍、一種感覺,是提供以消遣為動機但不被定義為消費行為的一種狀態。
除了玄學領域,在某些體育類傳統產業上也如此。比如最近某廠商出品的象棋機器人,以為兒童、老人以及象棋愛好者提供陪伴感作為賣點。但它無非是把手機、網頁上的象棋人機對戰搬入現實,然后再加入AI、機器學習等高新技術。
聯系上文說到的氛圍和感覺,對于真正的象棋愛好者而言,路邊石桌上那一聲聲吼出來的“吃”、“將軍”才能叫作象棋。
象棋機器人(圖源:網絡)
現在回過頭看智慧寺院的誕生,雖然它滿足了寺院的管理需求,但很難說消費者是否會買賬。因為一旦以這樣的模式開展服務,就給人以明擺著在賺錢的模樣。只是,人們去寺院真的是去消費的嗎?還是只是去求一個心理慰藉?而現在給心理慰藉明碼標價還裝配系統,人們是否會感覺信仰受到了褻瀆呢?
如今很多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為了滿足商業化需求,往往直接向消費者擺出一副收錢辦事的模樣,也不得不說,其靈魂或已不在。
只是作為商業噱頭,它們無異于非常成功,就比如人工智能算命的工作并不是算命,而是幫助平臺引流,讓商家更輕松地賺錢。不過當消費者清醒時,這種類似智商稅的產品還能存活多久呢?
產品“被迫”入網互聯
是無創新點還是收智商稅
物聯網發展至今,在業內一直有句話——物聯網賣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
在追求數字化轉型的過程里,不少傳統產業往往為入網互聯、求創新走了歪路,生產了一些雞肋的智能產品,或在傳統產品上進行加工,使其成為“四不像”。
飽受網友詬病的雞肋智能產品(來源:物聯傳媒整理)
這類產品難以評價好壞,雖然它們抓住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痛點,但卻總給人以雞肋之感。而不乏有消費者在購物之后表示“被收了智商稅”,然后硬著頭皮繼續“享受服務”。
據專業人士分析,同PC和手機一樣,物聯網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從硬件到操作系統,最后是服務。但是跟PC、手機的不同點在于,物聯網的服務并非完全是軟件,而是提供摸得著、用得上的實體服務,是軟件與機器結合的服務。
但在這條路上,由于高新技術需要和傳統產業結合,二者對服務的理解有時并不相通,對消費者訴求的認知并不相同。比如懂得機器學習的人,并不一定懂消費者為什么喜歡下象棋時的熱鬧。
也因此,在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結合時,技術為了體現優勢,常常在無形中沖淡了傳統產業所提供服務的核心點。這也導致了很多新產品成為了消費者口中的智商稅。
結語
在很多傳統產業里,它們的產品并不在于功能有多強大,而是在于它們提供了機器和技術難以提供的一種感覺,一種人和其他生物體而非機器和代數學能表達并接收的感覺??僧斶@些意象化的事物通過技術模擬具象化后,反而讓它們失去了靈魂。
另一方面,由于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目前很多產業都在積極部署,但不少企業缺乏方法論支撐。因為數字化不僅是技術更新,而且是經營理念、戰略、組織、運營等全方位的變革,需要從全局謀劃。僅僅抓住消費者單一的痛點,并大肆注射高新技術到產品中的行為,或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