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電子站牌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廈門市委宣傳部舉行
“牢記使命 奮斗為民”
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各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工作成效和經驗亮點。
第十五場發布會
今天上午舉行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歐陽麗娟主持,市交通運輸黨工委書記、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梁向陽,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二級巡視員林樹枝,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二級巡視員任國巖出席并發布有關情況。
梁向陽說,交通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也是重要的服務性行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為牽引,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大力推進“跨島發展”,為廈門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貢獻交通力量。
有五個方面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綜合立體交通網不斷織密
十年間,我們已初步建成以鐵路、高速公路為主骨架,海港、空港、陸港為主樞紐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一是跨島發展路網成鏈。在習近平總書記確定的“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部署的指引下,先后建成廈安高速、廈成高速、廈漳跨海大橋、海滄隧道、廈門大橋改造等一批重點工程,開工建設翔安大橋、翔安機場高速、海滄疏港通道等一批項目,全市公路通車里程超2600公里,形成“內外通達、環灣放射”的路網體系,路網密度居全國前列。
二是區域民航地位成型。高崎機場成為我們與世界交流的窗口和橋梁。隨著2014年高崎機場T4航站樓啟用,開通運營境內外航線187條,與138個城市實現通航。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由1500萬人次上升至2700萬人次,國際客運吞吐量在國內機場排名第4,國際貨運吞吐量在國內機場排名第8。
三是海西鐵路樞紐成網。我們先后建成龍廈鐵路、廈深鐵路、前場鐵路大型貨場,完成廈門火車站改擴建,形成以廈深鐵路、龍廈鐵路、福廈鐵路、鷹廈鐵路為骨干,海滄港、東渡港兩條貨運專用線為支線的“四干兩支”鐵路線網格局。
在滿足市民出行方面
運輸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升
十年間,我們建成以“軌道+BRT”為骨干,常規公交為網絡,出租車、網約車、慢行交通為補充的綠色出行體系,是全國首批“綠色交通城市”。
一是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開通運營3條線98公里,實現地鐵三向進出島。續建2條線,今年新開工3號線南延段和6號線集同段,在建里程123公里。今年7月以來地鐵客流大幅提升,工作日客運量突破70萬人次,客流強度在國內43個運營城市中排在第15位,超過大連、青島和福州等。
二是公交出行便捷高效。全市開通運營常規公交線路458條,快速公交線路8條,我們還陸續推出城際公交、網約公交、微循環公交等,公交線路總里程達7769公里,日均客運量超過140萬人次,乘坐滿意度位居全國前列。
三是出租車服務質量逐年提升。我市現有巡游車5千多輛,從業人員超過1.3萬人,日均客運量40萬人次。我們持續開展了禮讓斑馬線、高考愛心車、敬老車隊等活動,今年以來,結合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我們還開展了出租車“文明服務再提升”專項行動,關心關愛出租車駕駛員,不斷提升出租車文明形象和行業管理水平。
在推動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方面
支撐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十年間,我們的現代物流產業已成為全市四大支柱產業集群之一,全市物流及相關經營企業超過9000家。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貨物運輸總量從1.6億噸增長至3.9億噸,增長1.5倍,年均增長12.2%;物流產業總收入從570個億增長到1527個億,增長1.7倍,年均增長13.1%。
二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市已初步形成區域性海、陸、空三個樞紐港和東渡、海滄、前場、同安、翔安五大產業集聚區,區、鎮(街)、村(居)三級物流節點覆蓋率超過70%,被國務院、交通運輸部分別確定為“東南沿海區域物流中心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
三是通道建設不斷推進。我市中歐班列已成為跨越海峽、橫貫歐亞、“海絲”“陸絲”無縫銜接的國際物流新通道。集裝箱班輪航線159條,通達50個國家和地區的141個港口。
四是產業招商不斷升級。我們注重產業招商帶動,統籌產業發展要素資源,加快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截至2022年7月,交通物流產業招商項目共計129個,總投資超過612個億。
在鄉村振興發展方面
農村出行環境不斷改善
十年間,我們堅持以深化“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抓手,逐步提升我市農村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服務水平。
一是加快農村公路改造建設。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超過450公里,2021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通村道路100%硬化。同安區被評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新圩鎮、五顯鎮被評為“四好農村路”示范鄉鎮。
二是提升農村運輸服務能力。2020年實現147個建制村全部通公交,公交網絡布局不斷完善。開通13條“公交快遞融合”線路,推動城鄉公交、物流一體化運營。
三是健全農村公路管理體制。在全省率先設立市級路長辦,形成市、區、鎮(街)和村(居)四級“路長制”管理體系,有力地推進我市農村公路建、管、護、運協調發展。
在交通改革創新方面
行業治理能力不斷加強
十年間,我們堅持以制度創新為引領,不斷推進交通行業治理體系改革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
一是行政審批持續優化。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出“掌上辦”“物流運輸聯審聯辦‘一件事’服務站”等便民服務,實現164個交通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全部網上可辦,所有辦件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的10%以內。
二是“新業態”創新監管。我市的《網約車運營服務規范》是全國首個地方性行業標準。目前,我市網約車超過3.6萬輛,日均營運45萬趟次,合規率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穩居首位,是網約車規范管理的全國標桿城市。
三是交通執法剛柔并舉。在全省率先建設智慧眼執法系統、卡口分析系統,建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制定“首違不罰”“從輕、減輕處罰”等30個事項,執法規范化水平在全省領先,公示、全過程記錄和法制審核“三項制度”走在全國前列。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勇立潮頭、勇毅前行的奮進姿態,扎實推進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持續提升綜合運輸保障能力,打造人民滿意交通,為我市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當好開路先鋒,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會上
這些市民關注的問題
有答案了
提問1
請問任國巖副局長,廈門在落實交通強國戰略,打造綜合立體交通網方面有哪些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工作,部署打造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交通強國?;仡檹B門發展,從海島小城,到改革開放以港立市,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再到新時代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交通在服務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中發揮了重要先行官作用。十年來,廈門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路網密度、民航國際中轉、公交服務水平、出租車行業管理、自然村通公路、人均快件量等多項指標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初步實現,助力了交通強國建設,助推了我市高質量發展,是老百姓獲得實惠最多的行業之一。
基于廈門交通發展基礎,在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國家將廈門定位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廈門獲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城市。未來,我局將繼續圍繞“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建設總目標,著力提升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效能,支撐和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建設,讓老百姓繼續得到更多的實惠。
一是打造國際化交通樞紐。全面推進翔安新機場、廈門北站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建成福廈高鐵,強化中歐班列通道經濟,形成以鐵路、海運、航空為主體的立體樞紐中心,提升廈門國際門戶作用,鞏固廈門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國際航運中心、區域鐵路樞紐、國家物流樞紐的地位。
二是構建高效通達的區域交通網絡。全面推進城際軌道交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基本建成區內互通、區外互聯、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對外交通網絡,加快形成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便捷交通圈。加快建成翔安大橋,開工建設第三東通道等一批重點項目,構建“銜接區域、支撐全域、通達便捷、環灣放射”路網體系,著力提升軌道交通的骨架作用,實現三向跨島發展,將廈門建設為國內領先的高品質綠色出行城市。
三是強化高品質的運輸服務。統籌城市公共交通,加強不同交通方式之間融合發展,交通運輸基本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多元化交通運輸服務保障格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交通服務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打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提問2
廈門的公共交通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請問任國巖副局長,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等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下一步重點推動哪些工作?
我局認真貫徹落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出臺實施公共交通換乘優惠等政策,積極推進公共交通發展,努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目前,全市共開通運營地鐵線路3條、BRT快線8條、常規公交458條,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超過225萬人次。近年來,我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公共交通服務:
一是加強軌道交通運營服務。目前我市已開通3條地鐵線路,運營車站70座、換乘站5座,網絡化運營格局基本形成。地鐵運營服務良好,運行圖正點率、兌現率、列車服務可靠度位居全國前列,在交通運輸部年度服務質量評價中排名靠前。廈門地鐵APP上線“一碼通行”、P+M繳費等功能,新增列車擁擠度可視化系統,推行“同車不同溫”的列車空調分區溫控服務,市民乘車更加舒適。
二是大力優化調整公交線網。近年來,結合地鐵線路開通和島外新城建設,按照“減重復、重接駁、增覆蓋”的原則,積極推進常規公交線網優化調整,增開社區公交、地鐵接駁線,加強常規公交與地鐵、BRT的銜接,方便群眾出行。同時,積極推廣公交差異化服務,增開定制公交、旅游公交,滿足乘客個性化出行選擇;積極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全市147個建制村均通達公交,與城市公交實行同等票價標準和運營服務,公共交通出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三是完善公交基礎設施建設。編制出臺《廈門市城市公交場站專項規劃》,加快石村、湖里公交生產生活基地和廈門北站公交樞紐站、高林停保場、五緣灣西等公交場站建設,建成投用“一橫一縱”兩條公交專用道,保障公交優先發展。積極推進地鐵站點風雨連廊建設,實現地鐵站點出入口與BRT、常規公交及周邊建筑的連接,方便群眾出行。
四是積極發展綠色交通。加快老舊公交車淘汰報廢,推進新能源公交車更新投放和充電樁建設。2012年,我市所有公交車均為柴油車,近年來我市加快推廣新能源公交車,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車100%為純電動車型,目前新能源及清潔能源公交車占比超過90%。
五是努力提升便利化服務。大力推進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和手機移動支付方式,便利群眾無感支付,目前非現金支付占比達90%以上。廈門地鐵在列車動態地圖增加出入口、垂梯位置、預到站時間等信息,積極主動向老、弱、病、殘、孕等有需要幫助的乘客提供一對一愛心服務,文明交通更加彰顯。
下一步,我局將繼續貫徹落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快推進公交與地鐵融合發展,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適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
提問3
請問林樹枝總工程師,我市在推動數據資源賦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構建交通公共服務和應急指揮體系方面有哪些舉措?
我局按照全省“數字福建”和廈門“智慧名城”的建設要求,有序推動交通行業信息化項目建設,在交通建設項目“智慧工地”、交通運輸數據匯聚應用、交通公共服務和應急指揮等方面取得了“數字+”的工作成效。
一是建設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成了市交通運行監測指揮中心(TOCC),打造了集交通建設項目實時監控、交通行業數據管理、運行監測、決策支持、信息服務、協同指揮為一體的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探索建立了智慧交通工程建設“互聯網﹢監管”新模式,提高了交通工程智慧建設監管水平,構建起適應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智慧交通體系,實現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其中,平臺入選福建省2021年數字經濟應用場景。
二是推進智慧交通科技示范工程。交通部的“廈門城市公交綜合智慧系統科技示范工程”、國家發改委的“城市級車路協同及數字化智慧出行示范平臺項目”、工信部及住建部的“雙智特色試點城市”等三個國家級示范工程項目有序推進,目前BIM技術在交通建設項目中的普及應用、BRT智能駕駛、集美新城智能公交試點、智慧公交驛站試點、常規公交人機共駕測試等車路協同智能試點應用成效達到預期目標,有效提升了交通項目建設及交通運輸服務品質。
三是提升市民出行滿意度。投入使用“大型交通樞紐出租車智能誘導服務平臺”,建成投用公交電子站牌289座,積極推廣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和手機移動支付方式,廈門地鐵、廈門公交等APP類服務不斷推陳出新,結合防疫要求實現“一碼通行”,提升市民乘車體驗,全省率先實現火車站智能閘機應用,實現精準防疫和快速通行,相關經驗得到國務院檢查組的肯定和推廣。發布網約車叫車老年版APP等創新功能,成立敬老愛心車隊優先響應老年人訂單,便利老年人出行。開發入廈登記、貨車入廈碼等交通防疫產品,助力我市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工作“快、嚴、實、細”。
提問4
作為全國首批獲評優秀“綠色交通城市”的城市,請問林樹枝總工程師,近年來,廈門市推動綠色交通發展有哪些具體措施?
我局始終把綠色交通作為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民眾美好生活緊密相關的重要事項來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持續通過建設低碳基礎設施、推廣綠色出行、發展綠色貨運模式、實施交通智慧創新等措施,推動交通領域低碳綠色發展,全市綠色出行比例達65%,營運車輛新能源車比率全國領先,為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一是建設綠色基礎設施。落實綠色公路建設理念,強化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保護沿線生態環境。在建設環節,嚴格落實環保措施,積極應用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節約能源、減少排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翔安大橋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采用“預制裝配式橋墩+鋼箱梁”體系,實現快速安裝,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大幅度減少施工現場污染物排放;廈門大橋加固改造、溪東路等項目應用了“繩鋸切割”“透水混凝土”“新型泥漿處理”等綠色工藝技術;全市多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應用BIM、物聯網等相關技術,搭建項目數字化管理平臺,在工程質量、安全、進度、投資等方面全方位實施信息化管理,提效降本,實現工程建設低碳化;在新國道324線提升改造中,積極推進智慧公路建設,推動公路建設智慧建造、智慧管理、智慧養護,大大提升了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生態品質。
二是積極倡導綠色出行。圍繞綠色出行和便捷出行目標,著力打造公交都市。2017年12月,地鐵1號線通車試運營以來,已開通運營軌道交通3條、里程98公里。同時,持續強化公交與地鐵銜接,深化智能系統應用,推出城際公交、網約公交、微循環公交等產品,滿足個性化出行需求。開通13條“公交快遞融合”線路,有力支持邊遠山區鄉村經濟發展。依托“互聯網+”,推進智慧新業態發展,打造網約車規范管理的全國標桿城市,滿足群眾多元化綠色出行需求。
三是大力發展綠色貨運。持續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集裝箱海鐵聯運,深入實施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開工建設遠海碼頭鐵路專用線,強化多式聯運、提升運輸效率。通過政策引導,出臺了《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扶持物流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使用綠色包裝、使用新能源裝卸設備、推進業務模式創新等物流綠色化發展措施。通過完善城市配送網絡、優化城市配送車輛便利通行政策、改進城市配送組織模式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城市配送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促進了物流節能減排。2021年成為全國16個首批“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城市之一。
四是提升綠色交通治理能力。開展《廈門市交通運輸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路徑與政策研究》《廈門市綠色道路建設技術指南》《綠色交通物流廈門模式》等政策和標準研究,完善低碳綠色交通治理體系。同時,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智慧化提升,通過強化加大交通數據整合,目前綜合交通大數據共享平臺匯聚了全市20余家單位的動靜態業務數據,為行業管理、決策分析提供“數據全局視圖”的信息支持,同時加快完善運輸服務、運行監測、行業監管、交通執法等信息化應用,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系統運行服務品質與效能。
下一步,我局將圍繞國家、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目標任務要求,以運輸結構與用能結構優化為抓手,著力提升交通能源利用效率和運輸組織效率,加快形成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助力廈門市在全省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